|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攸县三中

攸县三中

关键词:攸县三中,攸县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攸县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youxian.ccoo.cn/
  • 感谢 hnyoux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82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攸县第三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株洲市最早的市规范化完全中学之一。攸县三中,地处酒埠江风景旅游区和网酒经济带中心,基础设施良好,校园环境优美,全校总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攸县三中现有初中高中共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余人,在职教职工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含本科学历教师110人,高级教师22人,中级教师48 人,教育硕士3人,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16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人。

经过50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奋斗,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特色已经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是“株洲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株洲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株洲市课余体育训练基地”、“株洲市优秀考点”、“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主体教育实验基地”。2002年株洲市教育督导评估团评价说:管理程序化、经济立体化、发展全方位。中央教科所原农村研究室主任李少元教授来校考察后欣然题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科教兴校,前程似锦。《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南分社、《湖南日报》、《株洲日报》、攸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巨变和质量腾飞作了专题报道。
教学楼、科学馆、电脑室、语音室一应俱全,装备有电视教学双向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建有校园区域网,教师电子备课室,配有180台高档电脑。有设施完善的阅览室和配套的桌凳。学生食堂可供2600人同时用餐,并使用IC卡管理。4栋学生宿舍,可容纳2600人住宿。学校有能满足师生体育活动需要的运动场地;有专设的艺体楼,楼内设备设施齐全。
学校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针,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教研领路、质量第一”为宗旨,以“坚毅勤奋、团结朴实”为校训,基本形成了“素质+个性”、“规范+创新”的办学特色,注重教育、教学、教研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中学教学要注重基础性、管理要注重稳定性、教育要注重开放性,要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的办学经验,依法施教,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领导班子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深得教职工拥护和信任。

攸县第三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株洲市最早的市规范化完全中学之一。攸县三中,地处酒埠江风景旅游区和网酒经济带中心,基础设施良好,校园环境优美,全校总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攸县三中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余人,在职教职工157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含本科学历教师110人,高级教师22人,中级教师48 人,教育硕士3人,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16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人。

师资力量
   学校校长杜幼华曾被评为攸县“十佳”校长,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师德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年龄结构合理。全体教师正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校风校训
      校训:坚毅 勤奋 团结 朴实

  校风:严谨 博学 创新 奉献

  学风:诚信 笃学 文明 守纪

  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目标: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

所获成绩
   学校不断强化科研兴校意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常规管理为根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激趣、质疑、激励上进,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国家级课题《主体参与、主动发展、提高整体素质》03年获省一等奖。《“两循环六层次一百二十步”德育系列内容教育方案》在02年获省二等奖。《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读写能力》05年获市一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06年3月获省一等奖。2005年共有69位教师论文获县以上奖励,有150多名学生获县以上等各种竞赛奖励。

  近几年,三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录取人数和一次性本科上线人数连年居株洲市同类学校前列。2004年“二本”一次性上线126人,创造了攸县三中历史上一次性本科上线人数突破三位数的记录;2005年“二本”一次性本科上线108人,“三本”以上上线368人;2006年“二本”一次性本科上线88人,“三本”以上上线346人。而且近几年不断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2000年江川考入清华;2001年易青考入北大;2003年县文科状元钟李又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攸县第一个女清华生。

  近几年来,学校确立了“抓全面,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特色立校,体育强校。三中水上学校2003年参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大赛获县级团体总分第二名。2003年8月代表攸县参加株洲市九运会,取得四块金牌。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参赛市九运突出贡献奖”。同年9月,代表株洲市参加省九运会又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市政府授予学校“参加省九运会贡献奖。”2004年8月,水校健儿在省青少年赛艇、皮划艇大赛上又创佳绩,取得十一金八银二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又在株洲市十运会上取得金牌53枚;在省级比赛中取得金牌12枚、银牌16枚、铜牌8枚,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2006年7-8月在湖南省十运会皮划艇、赛艇比赛中取得金牌19枚,银牌16枚,铜牌13枚,团体总分全省第一。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工作为首的思想不动摇,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和健全了德育管理网络。学生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举止文明,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多年来犯罪率一直为0,多次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攸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学校正向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进军。

历史
   湖南省攸县第三中学是株洲市首批规范化完全中学。坐落于酒埠江风景旅游区内秀丽的酒仙湖畔。1956年始创,至今已历55个春秋。

  一、前身(1956年-1958年)

  攸县解放后,农民送子弟入学读书的积极性大大高涨。1955年攸县出现了汹涌而来的读书热——“初中潮”,而原有的攸县一中、二中两所初级中学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攸县县委于1956年7月提出用“头上戴帽子,脚上穿靴子”的办法(即完小附设初中班、小学附设幼儿班)缓解矛盾,决定在官田完小附设两个初中班,称为官田附中。这就是攸县三中的前身。

  1956年秋,县教育科调龙升之同志任校长,官田附中在官田完小招收了一百一十名初中生,编为初一、初二两个班,每班55人。 1957年2月谢雪纯同志任教导主任,组建了官田附中的领导班子。也就在这时,新的矛盾暴露了,一是校舍紧挨着官田铁厂,铁厂轰鸣的马达声严重干扰教学工作;二是校区狭小,无法扩建新校舍。于是,县政府批准县教育科的意见,同意在官田陈家湾台上茶树坡兴建官田附中。县教育科委派洪峰如同志负责新校舍的建造工作。经过近三年的施工,建成砖木结构的一栋两层10间的教学楼,一栋12间平房的教职工宿舍,一栋大小三间的厨房,一栋两间的男女厕所,一栋木架杉皮盖的学生和教职工食堂。1957年下期,官田附中的师生就在这个新的校舍学习工作了。同时又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110人,编为初三、初四班。教职员工增加到12人。这时的官田附中实际上已和官田完小分开,成为了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两百多名师生在简陋的条件下,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开始谱写学校的新篇章。

  1958年秋,学校又招收了三个班新生,编为初五、初六、初七三个班。这三个班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一张课桌、没有一条凳子,怎么办?学校组织老师一方面向学生大讲延安精神和抗大作风,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援来解决困难。结果从海背冲和官田大屋等地借来了农家厅屋中门门页18块和许多锯开了的木料,用红砖架起来当课桌和凳子,学生们高高兴兴地在这样的教室里听课、做作业。寝室没有一张床,学生在楼板上开统铺。没有操场,陈湘老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搞个简易操场上体育课。当时,这所拥有七个班学生的新办中学,教职员工只有18人。他们凭着一颗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红心,克服种种困难,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培养祖国的后代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谁也没有考虑过“待遇”问题。

  1958年下期开学不久,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全校师生共赴峦山,为攸县人民铁厂挑运矿砂达半个月之久。回校复课后又接县委批文,学校与人民铁厂合并,走工厂办学的道路,于是学校把学生分成高炉、烧结、型铸、修理四个组,定时到铁厂接班做工。但实践证明,这种劳动过多的做法,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同年十一月,攸县县委会正式下文将官田附中命名为攸县第三中学,同时任命易尧彩同志为副校长,结束了官田附中的奋斗历程。

  二、初创(1958年-1966年)

  攸县第三中学诞生了,但面临的新问题是酒埠江水库正在紧张施工,学校正处于水库的中心,必须搬迁,搬到哪里去?县领导和三中的领导一道经过多处勘查,最后选定酒埠江镇东塘村坪里组的松树岭为新校址。当时国家财政状况刚刚好转,投资不能满足需要,而酒埠江水库施工进度很快,学校不仅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搬迁任务,而且要在一块荒芜的山岗上建设新校区。这个艰巨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三中师生的肩头上。

  当时师生要完成的任务是拆迁2641 m2大小五栋26间的原官田附中的旧校舍,平整5000 m2杂草密布、荆棘丛生的新校舍地基,运回基建所需的砂子、卵石、石灰、木料,以保证1959年下期九个班的学生能在新校舍开学上课,任务极其艰巨。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立了党小组(当时只有易尧彩、邓文阁、刘掌珠等三位党员),并成立了建校委员会,提出了“党员齐上阵,领导打先锋,师生齐努力,建设新三中”的口号,抽调总务主任董宪才,数学教师谢雪纯住东塘工地,组织和指导建校工作。从1959年开春后,开始了紧张的建校工作。就在这个暑假,全体教师和三、四班的学生全部留校参加基建劳动。1959年下期开学以后,学生按日轮班参加劳动,有时晚餐后或晚自习后还要从官田挑一担砖瓦或背一根木料到东塘。一至七班的学生为建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一、二班学生热爱母校的精神更是令人难忘:他们在参加高中升学考试,接到了录取通知或将要回乡参加生产的情况下,仍然留校参加一个月基建劳动,然后才离开母校。据1959年11月的一份统计材料记载:师生共做劳动日9165个,运回大量红砖、瓦、煤、石灰、砂子、杉木条、木料、杉皮、椽皮等。到1959年下期开学前,在东塘新校区建成了大小十一栋47间新校舍。期间,一班班主任、语文老师谢光华在1959年拆毁官田附中校舍时不幸跌伤,后因旧伤复发,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为建设三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

  1959年9月,学校在东塘新校址正式挂牌开学。九个班共474名学生和24个教职员工在这所崭新的学校里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开学时,教学楼只完成了一层,教师宿舍等基建工程尚未动工。二十几个教师,只好挤在新建的浴室里住宿办公,有两位老师在板梯间搭个铺住宿办公,借用坪里组一栋旧祠堂用于学生住宿,在上层仍在施工的教学楼(两层砖木结构)下层上课。开学了,人也多了,建校速度也加快了,师生利用劳动课,课余时间,有时开夜工,修通了道路,开出了操场。自己作土砖,1960年建成了一栋土砖平房学生宿舍计30间。这样,在东塘的松树岭上出现了教学楼三栋(18间),教师宿舍两栋(28间),厨房、浴室、厕所各一栋,总建筑面积为1262㎡的建筑群,这就是攸县三中的最初规模。

  1958年至1959年,大炼钢铁,大搞建校劳动,占用了不少教学时间,反“右倾”运动又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加上“左倾”思潮的影响,搞什么“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尽管学校采取早晚上课、星期日补课等办法,试图完成好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然而在1959年毕业统考时,成绩还是在全县倒数第一。针对师生中的自卑情绪,学校提出了“打消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师生齐努力,坚决夺先进”的行动口号,着力抓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多练,不吃“夹生饭”。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采取了“两建立、两开展”的措施。“两建立”是建立以学生会干部、班主任、团支书、班长为主干的政治工作队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课堂、就寝、就餐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行动规范化。“两开展”是开展学英雄争先进活动;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卓有成效。在陈湘老师指导下,1959年10月,学校以易德华、谢晚成、陈银春(女)等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湘潭地区第一届运动会,易德华同学取得了百米跑第三名的好成绩。

  正当学校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教学上来的时候,又碰到了1960年的“苦日子”。为战胜“苦日子”,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领导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抓生活,一是将1959年秋学生采回茶球榨的茶油,除用150斤与电站换电线外,其余全部用于师生伙食;二是大种蔬菜。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以班为单位实行“三包”(包栽、包活、包收)的办法。结果,蔬菜大丰收,师生生活较好,为渡过“苦日子”,搞好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领导得法,师生齐心协力,1960年初中毕业统考时,成绩有所上升,名列全县第三。

  1961年3月间,县委提出改学制,要求把1960年春季招收的学生及超龄生下放农村,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当时下放111人,加上流动的学生,1961年上期只有368人。

  1961年上期,学校成立党支部,夏文斗同志任书记,易尧彩同志任校长,李干成同志任副校长。学校因势利导,提出了“政治挂帅思想红,教学为主劲不松,师生奋发齐向上,誓把红旗插三中”的口号,开展称为“个十百千万”的竞赛活动,显见成效。1961年初中毕业统考成绩为全县第一。

  夏文斗同志和生物教师姜世湖带领师生大搞校园绿化。现在校园里一排排腊树、苦楝、侧柏、楠竹,大多数是1961年-1963年间栽培的,他们为美化校园作出了贡献。

  1963年3月,《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即“五十一条”)公布。5月,教育部发布《中学生守则》(草案)。学校在贯彻《条例》和《守则》时,特别强调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师生渴望安定地工作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三中办得更好。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1964年又来了一场“社教前哨战”,抓什么“攸县的龙普腾”,学校的教学秩序又一次受到严重冲击。

  三、文革(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中旬,攸县县委派“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三中,宣布“停课闹革命”。不久,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主持学校工作。

  “工作组”进校后,根据上级“上连黑主子,下对黑靶子”的指示,把矛头指向广大无辜的教师,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语文教师褚世宜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学校派性斗争十分激烈,陷入无政府状态。

  1968年3月,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学生开始回校,工宣队进驻学校。历时两年的派性斗争基本结束,动荡不安的局面才逐渐平静下来。

  1969年3月,县政府决定攸县三中开办高中班,刘福启同志调三中工作。这时钢厂工宣队进驻学校协助工作。这一年,招收了首批高中生40人,编为高一班。从此学校由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变成了完全中学。9月,组成了以刘福启同志为主任的革命委员会。

  刘福启同志面对“文革”给学校造成的灾难,提出“学生不以学为主是不务正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他大胆启用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狠抓了教学秩序和学风的建设。于是,学校出现了秩序井然、教学认真、学习努力的可喜局面。1971年,学校向湖南师范学院(现师大)美术系选送了陈德浩同学,外语系选送了李淑媛同学。他们成为攸县三中首批上大学的学生。同年10月,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章伯森同志来校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随着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学生人数的增加,团组织规模的扩大,1971年10月,学校成立了共青团攸县三中委员会,王全福同志任首届团委书记。

  在抓好“以学为主”的同时,学校注意“兼学别样”。建立了学农基地和学工基地。办起了镙丝镙帽加工厂。学校也注意特长生的培养,组建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支宣传队还利用春节期间到革命苏区和厂矿慰问演出,深受欢迎。与此同时,学校的体育运动也开展得卓有成效,学校男女篮球队连续在1972年和1973年荣获攸县中学生篮球赛的冠军。

  1973年下期,吴源俭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继承了前任校长的办学思想,重用有才干的老师。由于师资力量强,县里要三中举办了两期英语教师培训班,为全县乡镇中学培训师资。

  1974年,学校领导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为改善办学条件办了三件实事:一是打水井建水塔,解决用水困难;二是在沙里坪农场建筑了一幢四栋三间的红砖平房,供师生到农场劳动时食宿用;三是创办了印刷厂,为学校后来的勤工俭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5年在左倾思潮影响下,上级决定县里办大学,攸县三中停办,改办为攸县五七大学卫生分校。

  四、复办(1977年-1983年)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宣告了“文革”的结束,学校走上了拨乱反正,医治创伤的轨道。

  1977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办攸县三中。县教育局即派刘正连同志任三中副校长,主持复办工作。刘同生同志任教导主任。

  县教育局交待的复办任务是准备七个班约380名学生的课桌、凳,23名教职工的办公用品以及400余名师生的生活必需品,保证9月1日按时开学。当时遇到很多困难。一是教舍破烂不堪,老宿舍是土砖砌的平房,几年无人居住,里面全是泥沙。有的墙已倒塌,有的成了社员的牛栏,到处是猪牛屎。二是没有生源。九月份开学招不到学生,当时与酒埠江学区协商,把原在三中读书的电站、钢厂子弟招回三中,这就是高二十三、二十四班。另外按上级指示招了一个复习班,这个班的学生大都是原在三中毕业的。三是师资不够,向电站、钢厂子校借用了一部分老师。9月7日,县教育局领导、酒埠江地区各单位负责人聚集三中举行了复办开学典礼。开学以后,学校领导着重抓了三件大事:一是批判“四人帮”的罪行,提高师生员工的路线觉悟,增强师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二是逐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秩序正常化;三是落实教学常规,制订学生升留级标准,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组织师生利用劳动课和课余时间整理校容,改善办学条件。1978年高考,高等院校录取三十多人。他们成为三中复办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学校出现了生机,用老百姓的话说“像个学校样了”。

  1978年9月,刘发富同志任校长,汤章庆任教导主任。学校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恢复了少先队和学生会等组织。

  1979年2月,恢复了工会组织,涂士勇同志出任工会主席。

  7月,高中25至28班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9人被高等学校录取。

  是年,学校开始实施教育部制订的《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校纪校风大为好转。

  良好的校风带来令人满意的成果,在1980年高考时,有14人被高等院校录取。

  1980年9月,刘发富同志调任攸县二中校长,文有然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陈芬良同志任副书记、副校长。

  新一届领导在一年的任期内,着力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制订了《岗位责任制暂行条例》和《教师考核办法》,要求“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把三中办好”。同时从1981年3月份起,学校全面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师生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良好的教育带来丰硕的成果,在1981年高考中,一批学子又被高校录取,其中高军等人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等名牌院校。

  1981年9月,文有然同志调任攸县师范校长,陈慰来同志接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陈芬良同志任副校长兼副书记,刘联瑞同志任副校长,尹特贻同志任教导主任,一学期后,尹特贻退休,洪能愚同志任教导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务主任。

  1982年下期,高、初中皆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

  学校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在1982年的高考中有44名学生上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复办后五年中的最好成绩。同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朱宏彪、王祖荣被招收为飞行员,省招飞办授予学校“招飞先进单位”。学校领导设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架设了从钢厂接来的照明专用电线,解决了长期供电不稳定的老大难问题,结束了经常买蜡烛照明的历史。同时,在体育教师陈国生同志的主持下,酒埠江地区各兄弟单位大力支援,修筑了120米直线跑道和200m环形跑道的运动场,为正常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五、振兴(1983年—2001年)

  1983年4月,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陈慰来同志调任攸县二中任党支部书记。洪能愚同志被任命为攸县三中校长,陈芬良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刘联瑞同志任副校长,刘德芳同志任教导主任,高爱荣同志任教导处副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务处主任。洪能愚同志上任不久,在省城工作的攸县东乡革命老前辈尹辉、彭秀实、贺湘楚就向他提出了要对东乡30万人民负责,要求他把三中办好,为老区人民争气。学校行政一班人肩负着革命前辈的期望和东乡人民的重托,带领师生走上了振兴三中之路,使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当时学校仅有三栋两层十八间50年代建筑的砖木结构,板梯、楼板、围栏均已腐烂的教学楼。几十位教师也是挤住在低矮潮湿的砖木结构的平房里。图书仪器无处可放。水电供应不足,困扰师生的生活。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于1983年9月至1984年上半年兴建了917.64m2的第一栋教工宿舍楼,1984年至1985年又兴建了923.47m2的食堂和厨房以及151m2的男女生浴室。1985年下半年还建成了一栋单职工宿舍计225.67m2,同时安装了学校第一台锅炉,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还请416地质队打了一口百多米深的机井,解决了长期供水不足的困难。为解决生活用车问题,学校又购置了第一辆汽车,为采购生活物资提供了方便。1986年兴建了856m2的女生宿舍。1987年拆掉第二栋老教学楼兴建了1903.67m2的第一栋五层17间标准教室的教学大楼。1988年又建了980m2的第二栋教工宿舍16套,同时修建了全校的围墙近1000米,建起了校门。1990年兴建了1393m2的男生宿舍,同年底至1991年9月,在附近厂矿和东乡片各乡镇集资资助下又兴建了1300m2高达6层的科教大楼和两层的培训楼,与此同时修筑了中心花坛和中心水泥大道。1991年至1992年上半年又兴建了1200m2的第二栋教学大楼。在这近十年中,校园内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是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1、提出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知行合一,文明规范,开拓进取”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坚毅、勤奋、团结、朴实”的校风,“严谨、务实、敬业、创新”的教风,“刻苦、踏实、博学、多思”的学风,“博学、笃信、文明、守纪”的校风。

  2、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做法是“四管齐下”:即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和乡镇中学教师中选调一些佼佼者来校充实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脱产进修和函授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开展传帮带活动,大力开展教学竞赛和听课评课活动,如“青春杯”教学竞赛,“烛光杯”教学竞赛。这样,几年内,形成了一支知识丰富、作风优良、教学有方的教师队伍。

  3、加强教学管理,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大力倡导教研,1983年—1991年间,有3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由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这期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1985年陈望中同学考上北京大学。1990年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在全省排在前50名,高考上线150人,涂吉林同学考取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成为全县第一个上少年班的大学生。1991年高考又上线176人,为全县之冠。

  三是落实“德育为首”,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首要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科学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循环,把各个环节当作有序的整体,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完成。政教处主任(后为党支部书记)李子善同志主持制定了《“两循环六层次一百二十步”德育系列内容教育方案》,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德育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具体化。1991年100%的班级成为了规范班级,98%的学生成为了规范学生,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学校活力。

  落实三大管理,即目标管理、民主管理、法规管理,使学校工作走上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

  由于学校领导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实行了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充分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各项工作捷报频传,连年受到省、市、县三级领导的表彰与奖励。如1987年获县“教育工作二等奖”,1991年成为“株洲市先进学校”,1992年初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被评为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还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综合评估一等奖”。

  1992年下期,洪能愚同志调攸县教育局任副局长。高爱云同志任校长,刘德芳同志任副校长。1993年2月李子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刘曼文同志任政教处主任。江门顺同志任教务处主任,(1993年下期起任副校长),1994年下期起艾三平同志任教务处主任。9月,学校管理工作评估,获县一等奖,获奖金730元。

  学校实行满负荷工作制,从9月份起,开始对教师实行课时补贴。

  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92年—1995年扩大了印刷厂和养猪场的规模,第二栋教学大楼(教学南楼)建成,交付使用。1994年,建立了语音室,1995年兴建了大米厂,并开始兴建第三栋教工宿舍楼。购进了学校第一台电脑,同时扩建了250M的环形跑道。

  1996年下期,县委进行机构改革,年近花甲的高爱云、刘德芳同志退居二线。江门顺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艾三平、吴飞星同志任副校长,曾望民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颜继瑞同志任政教处主任(1997年下期升任副校长),向子安任教务处主任,江亦成、刘新中同志任教务处副主任(1998年下期分别升任政教处主任和教务处主任),谭二能同志任总务主任,宋增稻同志为工会主席,龙志华同志任团委书记。

  学校领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创造学校特色,调整课程结构,加大活动课的份量,增设体艺班。1996年高考,美术考生陈米娜的专业成绩在全省独占鳌头。学校成了株洲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高中学生龙振湘的《我的路》、《启示》分别获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初中学生钟李的《我爱长城,我爱中华》获北京长城学会作文大赛佳作奖,参加了1997年北京暑假夏令营。近几年来各科奥林匹克竞赛有50余人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株洲日报》以《芬芳的回报》、《魅力缘何而来》报道三中实施素质教育状况,1999年9月11日,《人民日报》“辉煌五十年”栏目又继续报道了三中情况。同时学校还努力使教学手段现代化,1997年共投资12万,全校24个教学班,班班配置了“三机一幕”(即电机视、幻灯机、收录机、幕布)。购进了34台电脑,建成了微机房,更新了语音设备。1998年又投资18万建立了“中央控制室”。1999年被省教委正式授予“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并挂牌。在教学上实行年级组负责制,倡导集体备课,有力地推动了教改进程,提高了教学质量。1997年高二毕业会考合格率居全县第一,高考上线率为全县第二,学校还被省教委评为“省优秀考点”。1998年高二毕业会考合格率为99.61%,高考一次性上线45人,居全县第二,1999年高二毕业会考合格率为94.81%,高考一次性上线96人,总人数居全县第二。江川同学以658高分考入清华;易清同学以662高分考入北大。

  学校领导还狠抓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经常请省市县各级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如1999年请湘潭大学美籍客座教授马丁·柏恩来校为师生讲学,美籍教授向学校赠送了价值2000美元的“科技发明百科全书”一套24本。为汲取外地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充实提高自己,几年来还走出校门,先后到湖北、山东和省内、市内著名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与交流,教学研究之风日渐浓厚,教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达260篇。1998年中央教科所李少元主任来校视察后,挥毫题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科教兴校,前程似锦”,对学校的教改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注重学校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30万元,修筑了校门口的水泥大道。同年还购置五十铃新车一台,以保证生活用车的需要。校内路面硬化已基本完成,建成了两教学楼之间的中心花园,樟树园、生物园也初具规模。还征收了部分土地,扩展校区面积1.3亩。为进一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1998年投资38万元改造了老18套教师宿舍,使每套都有实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同时内外装饰一新。1999年又投资50万改造学生食堂,购置了新锅炉,使1000余名师生的生活及用水条件又有了新的改善。

  1998年5月4日举行了“株洲市规范化完全中学”的授牌仪式。

  六、快速发展(2001年—2006年)

  2001年下期,江门顺同志调任攸县一中校长,杜幼华同志任校长,艾三平任书记,吴飞星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新忠任副校长,曾旺民任办公室主任,龙志雄任教务处主任,王小林任政教处主任,李建春任教科室副主任,洪新建任总务处主任,洪新学同志任团委书记,一年后,董娇平同志接任。

  2004年8月,上级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微调。艾三平、吴飞新、洪新建三位同志先后调出。周祖文任书记、谭军任副校长,李建春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秋桂任办公室主任,王小林任教务主任,龙志雄任政教主任,曾旺民任教科室主任,余方其任总务主任,2005年8月李雄飞任教务处副主任。

  2000年4月,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家领导现场办公,给学校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奋战五年,向省重点中学迈进。 2001年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校长杜幼华任组长,总揽创建工作大局,制定了《攸县三中中近期发展规划》。2005年8月,县政府签发文件,正式向株洲市政府申请将三中创办成省级示范性中学。9月,株洲市政府向省教育厅申报。10月,省教育厅行文,正式同意该校申办省示范高中。2006年3月,在攸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已正式把三中创办省示范高中写入攸县“十一五”发展规划。新领导班子提出了“优化管理、主动发展、众志成城、再造辉煌”的口号,号召全校师生以50周年校庆为契机,为在2007年成功创办省示范高中而努力。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积极推行“平民教育”。

  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农村家庭和一般工薪家庭。学校既没有省级示范性中学那样的优质生源,也不像贵族学校那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基于此,学校把自己的教育定位为平民教育。

  在教学方面,学校老师在“高立意,低起点,严要求,重落实”思想的指导下,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实施“分层次教学”,注重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在德育方面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对困难学生进行“经济扶贫”,“学习扶贫”、“思想扶贫”、实施“温暖育人”。师生共捐款158907元,扶助特困生800余人。政教处订阅了许多电化教育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电教手段,让学生受到生动教育,创建了平安校园。学生犯罪率为0,出色完成了综治工作。在“办平民教育、办公平教育、办满意教育、办优质教育”宗旨的引领下,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02年10月株洲市教育督导评估团高度评价为:管理程序化、经济立体化、发展全方位。2002年被评为县“先进学校”,杜幼华被评为县“十佳校长”。2003年度获攸县“先进基层工会组织”;2004年11月25日,“攸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该校胜利召开,杜幼华校长在会上作了《爱心支撑下的平民教育》的典型发言。同年,攸县“2004年高中教学与管理工作会议”在该校隆重召开。2004年学校被评为“攸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校团委被评为“先进基层团委”。2005年学校被评为株洲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校团委获县“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由于学校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因而该校教育教学质量之花越开越鲜艳。2006年4月5日《湖南日报》以“爱心催生平民教育”为题,报道了该校在平民教育理念指导下取得的丰硕办学成果。

  (二)、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信息化校园。2002年,更换了2500套学生课桌和150套教师办公桌,增加了供师生使用的离子饮用水,更换了食堂自动售饭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学习与生活条件;兴建了有600多个床位的女生公寓;给教室重新配置了电视机录音机;建成了学校第一代校园网;添置了50台电脑和中控设备,各办公室都开通了宽带网;将0.5T的锅炉改造为2T新锅炉;在校园内树立了60余块文化牌,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将所有能硬化的地方进行水泥硬化。同年9月,学校又多方筹资兴建七层6000多㎡的现代化科学馆;装备了现代化的电教厅、会议厅。

  2005年完成电网改造,建成新式高档“宣传栏”和荡桨池。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建成100M的校园宽带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和17间多媒体教室;广播系统音质优美宏亮,网络系统将250多个网络结点送到每间教室、每间教师宿舍,让大家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随时上网冲浪,享受信息化的妙处。教师配备了性能卓越的手提电脑。学校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运用,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努力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学校一贯强调“敬业、文明、求实、奋进”等师德准则,讲奉献,讲学习,讲正气,为人师表。落实了县局两个“十不准”。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促使广大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打造学习型学校。五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三大工程:校本培训、“名师工程”、“青蓝工程”。

  2005年-2006年度学校重点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对教师采取“教学--带学---送学--研学”的培训模式,每次教研会的口号是“学一种理论,研究一个问题”,促使教师由反思型向研究型转变。研究型教师日渐涌现,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喜人。其中“两循环六层次一百二十步’德育序列化方案” 2001年获株洲市一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发展”课题2002年获省二等奖;“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2005年获株洲市一等奖。

  (四)、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高考成绩突出,教研成果增多。在高考方面,2001年75人,2002年72人,2003年68人,其中钟李同学以654分获攸县文科状元,并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攸县第一个女清华生。2004年一次性本科上线人数达126人,创攸县三中高考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的历史记录。“平民化教育”和抓临界生的经验成为全市教育界的一大亮点,因此在株洲市高中教学与管理工作会议上作经验推介,受到好评;攸县教育局也大力表扬了三中的办学质量,发给三中高考奖金6万元,并在三中召开攸县高中教学与管理工作现场会。2005年“二本”一次性上线107人,实际录取121人;“三本”上线408人,继续保持高考辉煌。

  近几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从2001年到2005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达36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4人,省级奖励74人,市级奖励73人。“东乡笋”文学社获全省“十优百佳”文学社团称号。

  学校先后承担了两个省级“十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的电教课题和“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实践”的语文课题。围绕两个课题,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并获奖,其中获省级以上8人,获市级奖18人,县级奖23人。教师论文获省级以上奖14人次,获市级奖28人次,获县级奖162人次。教师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特色办学成效显著。2000年3月份,学校根据“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创新之路,建规范强校”的工作思路,依据酒埠江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创建了以皮划艇运动为特色的水上训练队。2001年8月份,参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大赛获得县级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01年10月份代表攸县参加株洲市九运会,取得了四块金牌。攸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参赛市九运突出贡献奖”。2003年8月份,代表株洲市参加“省九运会”,又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被市政府授予“参赛省九运贡献奖”。同时,为省体工队输送了一批队员,引起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份,水上健儿在湖南省皮划艇大赛上又创佳绩,取得11金8银2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在全省比赛中,又夺12金、16银、8铜,奖牌数和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二。9月在市十运会上又取得金牌53枚。水上训练队现有队员58人,正奋战“省十运”,力争夺金27枚。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73333521 传真: 邮箱:572627670#qq.com
地址:湖南攸县望云国际广场10栋二楼214-217 邮编:412300
Copyright © 2004-2024 攸州在线传媒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